51工具盒子

依楼听风雨
笑看云卷云舒,淡观潮起潮落

【干货】时间紧、任务重时!该如何做好质量保障?


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和商业环境中,项目时间紧迫和任务重负是常态。面对如此压力,保障系统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。无论是软件开发、产品设计还是服务流程优化,高质量不仅关系到用户体验,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和经济效益。本文将探讨在时间紧迫和任务重的情况下,如何通过合理的策略和方法确保系统的质量。

首先,在日常研发项目中,时间紧,任务重,常出现下述两种情形:

  • 第一种,是在项目或版本发布开始之初,就可以预见到

  • 第二种,是在项目或版本发布后期,因为前期需求、设计、编码环节出现延期,导致后面测试工期被严重压缩。

1、常规方法

面对上述两种情形,如何应对?先说几点,通用常规的方法:

1. 明确优先级和关键需求

在项目开始阶段,与所有相关方进行充分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。明确项目的最终目标、关键需求和优先级可以帮助团队集中资源和精力在最重要的任务上。使用如MoSCoW方法(必须有、应该有、可以有、不必有)来确定功能的优先级,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最核心的功能。

2. 采用敏捷开发策略

敏捷开发是应对快速变化需求和紧张时间表的有效策略。通过短周期的迭代开发,团队可以快速反应并调整开发方向,适应需求变化。每次迭代结束时进行回顾和评估,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,这样可以持续提升产品质量。

3. 强化自动化测试

在开发过程中,自动化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。自动化测试可以有效减少人工测试的时间和成本,同时提高测试覆盖率和准确性。集成持续测试(CI/CD)的实践,可以确保每次代码更新后自动运行测试,及时发现并修复缺陷。

4. 代码审查和质量控制

代码审查和质量控制流程也是确保系统质量的关键措施。即使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,也不能忽视对代码质量的把控。通过团队内部或跨团队的代码审查,不仅可以发现潜在的错误,还可以促进知识共享和技能提升。此外,引入静态代码分析工具可以自动检测代码中的问题,从而保证代码质量。

5. 重视团队沟通与协作

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是提升工作效率、保障项目进度的重要环节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,团队成员之间应保持密切的沟通,及时分享信息和进度,协调资源和能力。通过有效的协作工具,如项目管理软件、即时通讯工具等,可以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,减少因误解或信息滞后导致的时间浪费。

上述的几点方法中,特别是第3点,强化自动化测试,可能会有人提出,若真的出现时间紧,任务重,连手工测试时间都没有,哪还有时间写自动化脚本啊?针对这种,需要保持客观角度,视具体情形来分析,回归事情的本质。

2、我想说的

遇到**"时间紧,任务重,如何做好质量保障"** ,如果在任务量、上线需求范围不变的情况时,要保障好质量,归根结底是在于测试策略选择上。

不管是项目管理 还是质量管理,管理的三大抓手都是相通的,无外乎围绕:

  • 质量

  • 效率

  • 成本

质量效率成本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且复杂的关系、相互影响,提升产品质量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,可能会增加成本;而追求成本的降低又可能会牺牲产品的质量或生产效率。同样,过度强调效率可能会导致质量控制不足,从而影响最终产品的品质,比如:

  • 提升质量=>提高测试覆盖率=>增加测试点,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,会导致效率降低,增加成本

  • 提升效率=>提升执行效率=>提升自动化程度,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,会导致项目外的自动化建设成本增加。

  • 降低成本=>降低人工成本或降低机器成本,两种方式通常都会对质量产生负向影响,效率有可能提升也可能下降。

因此,现实中测试策略并没有好坏之分,如何选择合适的测试策略,本质在于如何做选择、做取舍。我们需要做的,就是要让这三大抓手之间的关系处于平衡状态,不仅要关注单一的方面,而且要综合考虑三者之间的互动和协调。

质量要求越高,测试范围则越大,测试覆盖率、测试精准度也随之越高。如果当下业务对效率要求更高,那么可以增大成本提高并发执行效率,如果成本有上限,那么为了效率可以对质量目标打一点小折扣,或者为了质量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低效率,把三者调整成符合业务需求的平衡状态。

大家日常可能会吐槽说某某团队不重视质量,仔细回想下,这个团队能接受质量极差,天天故障的状态吗?不可能的。换句话说,有什么业务会嫌弃质量太好吗?如果你感知到你的主管或业务方对质量的要求不高,和你标准不一致,可以细细分析下,是不是高质量标准带来的效率、成本,有点拖后腿了?如果我们能解决效率成本问题,高质量绝对是我们的一贯追求。

上述讲了这么多,除了一些通用的方法,还有哪些做法或思路可以落地实施的呢?分享几点笔者的建议,仅供参考:

1、不同环节、阶段,发挥合适的角色参与验证

可能有读者,会觉得多此一问: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该是测试人员来负责测试吗?如果你也有这种想法,可以把此处作为一个提醒,要先练习跳出测试角色看质量工作。

首先大家都懂的一个道理,质量不是单纯靠测试出来的!具体"什么角色来测",取决于各角色知识、技能、工作流程的最优匹配,而不应被已有分工所限定。

  • 比如单元测试,为什么通常是开发在测?不是因为测试做不了单元测试,而是测试负责单元测试的信息成本太高(开发写代码自然知道代码的设计细节,而测试需要额外付出了解成本)。

  • 再比如为什么在研发流程中,需要产品方/业务方验收环节?是因为验收过程不仅能验证产品实现是否符合prd设计,还能兼顾prd没有覆盖的用户体验部分,因为产品方/业务方在这方面也比技术角色更擅长。

2、能"免测"的,尽量免测

对于时间赶,任务重的项目,组织内可商量达成共识,让其中一部分功能由开发直接负责自测(自测后可直接发布上线),特别是对于改动小,风险小的项目,开发、测试完全能够达成一致的质量结果,且如果测试方法明确,测试工具易用,开发也能够做到和测试持平的效率表现,两角表现相等情况下,开发还能够节省一份沟通协作成本(类似单元测试,节省自我沟通成本)。

当然,虽然笔者提倡,在某些情况下适当可以允许有一部分由其他角色参与测试,但不代表所有工作测试人员都不参与,否则就没有测试工作存在的必要性了,那么什么样的项目不适合开发自测?从上文可以看出,适合开发自测的项目前提是两个角色在质量、效率表现相同,如果这个前提被打破(由于岗位职责、专业能力差异,测试比开发表现更优),这类项目就需要做取舍,比如一些复杂、大体量业务中只有部分项目能够开发自测,高风险项目一定需要专职测试人员承接。

3、部分功能先发布后,再补测

若时间紧张,部分功能可先发布后再测试。例如理财业务中,有一种最低持有期的理财产品,申购后一定日期后才能赎回,那么可以和业务技术协商,先保证申购功能的测试覆盖,再在项目发布后,赎回功能尚未打开这个短短的小窗口内,补充保证赎回功能的测试覆盖。这样可以把一些功能的质量保证工作后置,减少倒排周期的影响。

4、经评估后,裁剪部分回归用例集

测试执行时间主要会花费在新功能验证和主流程、关键业务(变更不涉及修改,但又不得不验证的功能)的回归测试上,新功能验证往往是很难裁剪或省略掉的,但我们可以在回归测试上面下好功夫。

如果时间非常紧张,且没有过往成熟的回归自动化快速执行,那么可以通过评估系统实现方案+CR后确认是否有部分回归功能不受此次变更影响,然后裁剪该部分回归测试用例。

对核心回归功能,建议做功能场景覆盖调整。一个功能的用例集可以细分为多种触发场景条件的具体用例(case),这里也参考遵循二八原理:80%的用户操作落在20%的场景上。(具体需要结合历史业务数据分析)

特别提醒!!评估后裁剪部分回归用例集,能显著减小工作量,但评估不全(系统历史设计未考虑到,CR不全等)导致这部分回归用例产生漏测的案例也比比皆是。所以这个策略风险极高,对核心回归功能不建议采用该策略。

5、生产环境验证或让用户/客户帮你验证

这个验证思路和灰度发布是类似的,如果存在线下测试成本极高,线上测试成本很低的情况(如一些历史数据构造成本大,使用线上数据成本小),可以基于效率考虑,在发布后在线上进行验证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发布后,一定要同步观察线上监控表现,且第一时间进行线上验证,把可能的问题影响面控制到最小。

这里需要强调的是,已知线下测试裁剪或未覆盖的场景,必须要有线上监控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。而对于已知会产生线上问题可能的场景,必须要测算评估好线上风险影响,并进行相应业务报备。

3、小结

综上所述,面对时间紧迫、任务繁重的项目环境,确保系统质量需要团队明确目标、优化流程、加强协作、充分调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、方法。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,不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,还能够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,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发展和竞争优势。

赞(1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工具盒子 » 【干货】时间紧、任务重时!该如何做好质量保障?